盖州市东城街道党工委积极探索抓党建促经济发展的新路子,提出了到2020年,全街道19个行政村“村村有项目,村村有收入”的奋斗目标,扎实推进了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工作。
强化政治引领,凝心聚力,谋划发展。东城街道党工委根据产业发展的需要,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新要求,提出“党旗引领,魅力东城”奋斗目标。探索党建带动经济发展新模式,找准新时期基层组织建设与经济建设的结合点,成立“东城援农科技创业孵化中心”,孵化中心设党旗引领创新、产业科技孵化、产业发展创新和产品展示推广四个工作部和一个援农科技创业高效农业项目孵化基地,并设有一个专门办公室。中心有工作人员27人,其中中共党员22人,35岁以下16人,大专以上文化程度23人。有力推动基层党支部单一行政功能向以产业为代表的多功能模式拓展,实现基层党组织建设与农村经济发展的互动双赢。
强化组织建设,统一领导,民主决策。街道党工委集体研究决定,成立东城办事处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领导小组,将各村支部书记列入小组成员,集中参与项目把关,确保项目方向不偏移、集体资产不流失、民主决策少失误。集体经济的财务账目统一由经管站负责管理,项目建设实施由支部书记具体负责。同时,各村按照文件要求相应成立发展壮大集体经济领导小组,集体决议发展村集体经济各项事宜。切实做好项目审核报批、资金管理、材料采购、工程验收、收益管理等工作
精心研究论证,完善环节,狠抓落实 。东城街道党工委在多次召开党工委会议专题研究和调研论证的基础上,确立巴岭村为东城援农科技创业孵化中心高效农业项目孵化基地,作为壮大村集体经济示范基地。让党组织和党员干部以此为平台,主动与市场对接,加强产业在生产、技术、信息网络等方面的沟通交流,增强辐射能力,带动农民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在原有的一村一品经济发展基础上,构建“街道党工委+孵化中心+村党组织+合作社+党员大户+群众”发展模式,党工委、村支部做好产业指导服务;孵化中心做好孵化、引导、宣传和电商服务;合作社做好专业技术和市场服务;党员大户起到示范引领作用,对群众实行分类指导。东城援农科技创业孵化中心作为党工委的先锋官,采取帮项目、帮技术、帮资金、帮信息,起到调思路、鼓干劲、送技术、带民富的作用。把组织建在产业链上,党员聚在产业链上,品牌创在产业链上,群众富在产业链上,使党建更好地引领经济社会发展。
把握“三好”原则,有序实施,强力推进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党工委狠抓“好书记,好项目,好模式”三好环节,以实现“党旗引领促发展,产业撑起致富路”的奋斗目标。一是选好“领头羊”。巴岭村是省文明村、示范村和美丽乡村,村党支部各项工作都走在全市前列。该村党支部书记张广扬同志不仅是市优秀共产党员、园林绿化行家能手,而且为人公道正派,群众威望较高。经过严格论证,我们将孵化中心落户该村,为项目的成功和将来的示范带动作用发挥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二是找准“好项目”。 党工委书记多次带领村干部到辽西、盘锦、凌源、铁岭、山东寿光等地参观学习高效农业,学习先进发展理念和蔬菜种植技术,开阔支部书记眼界,调整工作思路。根据巴岭村的自然条件、地理优势,综合考虑引领示范作用等因素,最终确定巴岭村“反季蔬菜大棚”项目。三是创新“好模式”。党工委始终以“引领”二字作为发展壮大集体经济项目的工作理念。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打在引领上,在基地打造、生产品种、管理模式上都采用一流标准实施。基地一期新建高标准反季蔬菜大棚13座,投资200万元,占地50亩,全部实现操作自动化。建设办公、超市用房140平米,同时配有2000平米果蔬交易市场,四周全部实现亮化、绿化和美化。种苗由东城办事处胡屯村恒昌蔬菜种苗有限公司提供,品种全部是无限期生长优质品种,具有产量大、口感好、效益高等优势。日常管理上倡导绿色纯天然生产理念,采用有机蔬菜生产技术,基肥施用全部为牛粪,生长期间豆饼喂养。目前,黄瓜已经开始上市,深受商家和群众喜爱,产品供不应求,预计今年可实现纯收入50万元。
(中共盖州市委组织部 0417-7689116)
|